双十一临近,谈谈大淘宝流量的前世今生

白鸦说应该专门写个话题「淘宝的流量」,为了避免别人抢话题,我要先写出来。但这篇文章写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中间有几年我不关注电商,难免有谬误,肯请方家指正。

淘宝最开始是怎么来的流量?创建之初其实是靠“免费”吸流量。

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刚卖给eBay的易趣。易趣由邵亦波在1999年创建,到淘宝要推出的时候,已经对商家开始收费。淘宝说,我这里免费。

免费是最好的广告。永远都是。小卖家看到哪里有利益自然就跑路,这给易趣很大的压力。易趣做了一件什么事呢?易趣跟国内所有主流网站签了排他广告,不给淘宝曝光的机会。甚至在淘宝公司附近电脑城对面买了一个大户外广告,打到了家门口。

淘宝的应对则很「中国」,跟中小网站和个人站买流量,这些小网站为了赚钱,当然无所不用极其,疯狂搞弹窗,淘宝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时间怨声载道,网民痛骂。但骂归骂,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让淘宝拿到了足够的流量。

这个过程还有很多故事,但有些故事真实性无法考证。在eBay包下各个网站流量的时候,要求签署排他性协议,据说淘宝先跟网易签了合作协议,但网易反悔,选了eBay独家。因为这个事,老马和老丁一直有点不合。

其实网易和阿里一直不太对付,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就不知道了。

这些门户网站里,搜狐张朝阳说要有契约精神,不能看到美国人的钱就违约,很给阿里面子。所以,上次支持搜狗的时候,马云表达过类似「还搜狐人情」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还这个人情。

我还记得2005年的时候,曾经看过淘宝内部的流量来源,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流量的十分之一是来自一个不知名的个人网站的弹窗,十分之一啊。想想都可怕。那个站叫什么名字我都没记住。

eBay时任CEO说中国在线拍卖的市场将在18个月结束战斗。那时候,关键词还是「拍卖市场」。

淘宝也从易趣导流量,易趣不太鼓励买卖双方的沟通,淘宝则鼓励双方交流。这个交流的过程,慢慢就迁移到淘宝的工具上。另外,卖方有的时候也会暗示买方去淘宝,那边没有手续费。

当时淘宝也有一些现在叫「增长黑客」的运营手段,从流量上对易趣薅羊毛。淘宝动作快,易趣动作慢,即使是发现了再封,淘宝这边有时候也得手了。

易趣卖给eBay之后,整个公司动作都慢。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一个慢,一个快,谁赢输谁,已经是定局。后来尘埃落定之后,有各种各样的分析,都有道理。

这就是易趣这家公司的命运,注定了的。

阿里一直从搜索引擎买流量

最早做阿里巴巴,初期就是个BBS,然后衍生出门户和各种业务来。但流量从哪里来?搜索引擎做广告,媒体做广告,老马到处演讲做曝光。甚至还有过跑eBay用户大会外面举牌子蹭流量的事儿。这种行为今天看可能觉得很低级,但当时,就是这么干,也没人觉得不好。

阿里早期赚钱的生意就两块业务,一个是诚信通,一个是中国供应商,内部叫「中供」。诚信通是干嘛的呢?其实就是发执照的,换个说法是第三方商家资质的验证。也就是说,我给你认证一下,你可以在阿里巴巴上做生意。就这么个业务,年费3000(2005年的价格),另一块业务中供是干嘛的呢?对用户说起来很复杂,但是对做技术的一说就简单了。就是给你网上做网页的。本质上就是这样,一年你交个几万块钱,然后允许你在网站上上传几个产品介绍,放上你的联系方式。就这么简单,真的。

有人会问,这么简单?那国外的买家咋发现阿里上的卖家啊?答案是,阿里在国外买广告。阿里是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大广告客户,每年在Google上花了不少钱。

这个生意,其实干的是批发流量的活儿。

简单来说,我收了中国供应商十块钱,然后花8块钱做流量,那么剩下的2块就是利润。如果花1块钱做流量,剩下的做SEO免费拿流量的话,九块钱就是利润。明白了吧?

同样是做网页的,中国万网这些吭哧吭哧做那么多年还不赚钱,最后还被阿里收了。可见产品定位是有多重要。

就靠这两个业务,阿里在推出淘宝之前已经是很赚钱的公司了,但是外部看不懂,总觉得这家公司会随时倒闭跑路。老马那时候也瘦,看起来也像个跑路的人,不像现在,一看到老马,都觉得是神,恨不得跪下。

所以阿里一直有不少做SEO的好手。按理说,这些人给阿里每年省了不少钱,应该能拿到大把股票才是,但那时候对流量的价值认知还不够,所以后来有不少SEO专家跑出去自己创业,做的都是流量有关的生意,都很赚钱,但这些人都低调,不炫耀。

后来的外贸电商崛起(包括上市的兰亭集势),其实和这批SEO专家也有一定关系。能看到数据,一分析就知道什么地方流量来源便宜,什么产品受欢迎。有几年,浙江好几家做外贸电商的都卖婚纱,都大赚。

当然,这些赚钱的门道我当时就知道,也不算后知后觉。然而,知道了这么多赚钱的路子,当时也没想到创业,这是认知问题。怪不得别人。

别说这个,当时我在支付宝,能看到的业务数据多了去了。可是,居然没动心思,在商业逻辑上琢磨的太少了。

淘宝遇到第一次大的外部危机是「招财进宝」的失败。

在竞争初期宣布淘宝将「免费三年」,用户和外界一直都在好奇,淘宝什么时候收费?

2006年,淘宝宣布对外推「招财进宝」这个业务。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淘宝版的竞价排名。

但是,「招财进宝」却被用户疯狂的抵制。用户联合起来抵制淘宝这个变相收费举措。而腾讯的拍拍网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一边宣布自己免费,一边推出了「蚂蚁搬家」的服务,一键即可把店铺搬到拍拍。这可真是,「趁你病,要你命」啊。那时候的腾讯,其实做事也是不择手段,不像现在。

淘宝被这个事情搞得焦头烂额,最后没办法了,说让用户投票,投票题目我还记得,就俩选项,一个是保留,一个是废掉。我还和同事开玩笑说,设计这个投票的人大概是个蠢货,为什么不放一个「观察一段时间看看」的选项?

投票之后,淘宝撤掉了业务。这一撤掉,整个中国电商在商业模式上可以说停滞了三年。

不赚钱当然都有压力,但是赚钱,通过什么赚呢?淘宝宣布永久免费了,而支付宝还在培育市场的过程中,尽管有声音总问「支付宝的滞留金是不是特别赚钱」,问这种话题的都是脑残,但架不住人人都问。

一年之后,阿里推出了广告平台阿里妈妈。

阿里懂得中小网站的价值。毕竟是他们帮淘宝站稳了脚跟,解决了初期的流量问题,成本还如此之低。如果能构建一个足够大的广告平台,把淘宝的流量充分变现…

阿里妈妈的推出,意味着阿里跟百度又开始进行流量竞争。毕竟,阿里妈妈抢的是百度的广告位。中小站长选择挂谁的广告位意味着给谁带流量帮谁赚钱。

但是阿里妈妈刚出来的时候效果没那么好,怎么办?阿里给补贴。等效果好的时候再分钱。

所以,那一年阿里妈妈给了同行不少竞争压力。之所以做阿里妈妈,还有另外一层考量,那就是和百度难免有一战。

百度眼看着阿里妈妈切广告联盟的市场,后面还有个一淘要做搜索。百度为什么不做电商呢?自己的搜索流量导给电商好不好?

百度正式推出电商之前,就开始大量抓取分析淘宝的数据。淘宝则宣布宝全面禁止百度爬虫抓取页面。这一招看似昏了头,但其实非常高明。

为什么高明?如果淘宝有大量流量不通过首页而是直达商家的话,淘宝在流量上很难卖出高价。后来的直通车的模式也就不可能成型。

正因为看清了这一点,淘宝才觉得无所谓。这时候的淘宝,已经形成极强的品牌效应,用户买东西就会想到到淘宝上来,只要购物的人群扩大,淘宝的流量就会扩大。

百度宣布进入C2C,用的是淘宝之前的招数,说自己免费。但因为各种原因没做起来。以我之见,这时候如果在模式上没有创新的话,已经很难跟淘宝竞争了。这就是为什么京东能崛起的原因。

现在不知道是不是阿里预见到和百度这一战必然发生,但是布局很准,提前卡好了位,解决自己的流量问题。

说说淘宝客。淘宝客以前叫淘客。干啥的呢?帮淘宝卖家推广商品并按照成交效果赚佣金。说起来蛮简单,而且这个模式在电商初期就存在。相对也比较成熟,学术一点说,这叫Affiliate marketing。

但是淘宝对淘宝客一直很暧昧,有的时候扶植,有的时候打压。什么时候扶植什么时候打压呢?有个规律,需要流量的时候就扶持,甚至是鼓励求着淘宝客们,而一旦不缺流量的时候,则想点理由封杀一批。

什么时候要流量?比如双11的时候。每年双11,整个阿里要对外买流量,各个商家也要买流量,这时候,围绕阿里做流量生意的,基本可以赚一笔。

什么时候鼓励淘宝客呢?需要到其他有流量的地方薅羊毛的时候,比如微信崛起的时候。

一直宣称免费的淘宝在遭遇「招财进宝」失败之后,是什么时候开始流量变现的呢?答案是淘宝直通车。

淘宝直通车的上线,是淘宝内部流量变现的里程碑。这时候已经是2008年,最初的商业价值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前面说招财进宝的失败,中国电商商业模式停滞了三年,说的就是2006-2009年这个时间。

淘宝直通车成功标志是在2010年下半年遭遇了商家的抵制,动静闹得很大。然后是「出淘」,那两年,淘宝压力不小。

但从此之后,商家也接受了教育,开始认清了现实,要么投广告买流量,要么滚蛋,光喊口号抵制有什么用,赚不到钱。

直通车的流量变现用「日进斗金」来形容是不恰当的。因为,「斗金」对淘宝而言,太少了。

大佬们的游戏就是流量游戏,大佬们在流量上花的钱,当然还要从商家身上赚回来。

商家之所以出淘,也是担心自己完全被绑架,没的选择。但是呢,出淘的时机不对。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构建自己淘宝外部的流量体系,成本已经低了很多。

现在很多人还在微信里挖空心思往自己淘宝店铺导流量,其实,你用白鸦的有赞在微信端开个店就得了,转化率更高。

回过头去看,电商巨头对微博、微信这些新生事物,一般都会怎么看?

心路历程大致如下:能在上面卖东西吗?不能?没啥用。什么?流量巨大,开始有人在上面开店了。各单位要注意。开店开不起来?但有流量,那我们去薅羊毛。

看走眼的是,微信支付居然打了支付宝一个措手不及。以阿里的思路,可能以为腾讯要现在微信里做电商。

微信和淘宝互封就是一笔糊涂账。从公关上看,各自都有说辞。但本质原因,就是我的流量不想给你,你的流量我想要,但是我的数据你别想知道。所以防护手段就一直升级,然后薅羊毛的技巧也逐渐升级。

淘宝客们,需要用到你们的时候,你们就给我上。

为什么会有电商刷单?说明刷单比买广告总体更便宜,侧面说明,买广告成本太高了,电商获客成本太高了。

成本太高了说明什么?说明这个电商平台真真赚钱。

卖家在给平台打工,赚钱的少数,多数在赔钱。但是不做的话,死的更快。流量不在你手里,你自己也买不到更便宜的流量,买到的流量也用不好,不亏钱才怪。

刷单会影响平台广告收入,那么就要持续打击刷单。电商平台应对不了刷单,那就意味着你赚不到更多广告费。

业内人告诉我,京东的反刷单能力刚好赶上淘宝三年前的能力。这说明啥?说明京东作为一个平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一点,京东还未必能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估。

为什么要持续的搞双11?

我的观点是,双11本质上是一家公司的营销活动。而且,可以持续的获取流量,线上不够,就到线下去拿。

到线下拿流量,就要有话题性,没有什么比一年一次的电商狂欢更吸引人的了。从哪里去找更多流量?传统电视台。

通过直播双11晚会,把电视收看人群转化为电商流量,花出去那点赞助费算什么,这实在是非常划算的买卖,也足够有创意。而其他竞争对手还没意识到这部分流量是如此的便宜。

年轻人的流量拿完了,就去拿中老年人的流量。中国人的流量拿完,还可以拿外国人的流量嘛。

双11也是一次演练,让团队兴奋/忙起来,要是每天躺着数钱,这家公司战斗力就没了。生命的乐趣在于折腾。每年双11的活动逼近流量的边界,新的流量从何而来?不得而知。

所以,这几年,阿里也在搞造物节之类的活动,估计未来是想每天都是双11吧。

这就是一家巨头的胃口啊。填不满的。

这几年为什么众筹都跑电商网站去做了?电商网站认为这是流量变现的业务。而对众筹方来说,刷单也更容易一些。

好好的一个众筹,最后变成了刷单的生意。我不知道国外怎样,但是在中国,大家都心知肚明。

说起刷单,有人说马云才是刷单鼻祖。马云说,「由于没有人到淘宝网上卖东西,我们就让十几个创始人每人从家里拿出十件东西放到网上交易,结果有的人连十件东西都凑不出来。开始时也没有人到淘宝网上买东西,我们这十几个人就互相之间买来买去。」

但这几年针对刷单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出大案子。然后刷单也变为历史。

等等,上面说的这个,可能吗?

时间久远,加上自己不在这个行业,难免信息有误。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见谅。

今天大家都看到淘宝的成功,可是当年,你不知道,阿里创建初期,因为操作系统重启,丢了一些用户数据,好几个创始人都心疼的大哭。

那都是什么年代的事情了?现在,这些大富豪关心的是,胡润排行榜怎么乱写一通呢?当然,这一次胡润的确不靠谱,差太多了。

        电商宝商家社区 - 做电商,用电商宝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0 条评论

发表我的观点

取消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