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跑马圈地背后 盈利仍是痛点

顾莹邻家便利店的全面关停,让“便利店行业存在泡沫”的观点重新回到了舆论中心。8月1日,邻家便利店发布通知,关闭总部所有业务,所有店铺停止营业。有股东测算,邻家拖欠员工工资与供应商货款上亿元。

与此同时,全时、苏宁小店、罗森等品牌便利店开始着手吸纳邻家前员工,邻家便利店也正在寻找接盘方。

另外,随着资本大量进入便利店行业,包括便利蜂、见福便利、TODAY便利等,纷纷获得巨额投资,受力于资本的助推,便利店仍在跑马圈地,以寻求规模效应。

“目前便利店行业仍处于风口,邻家便利店的剩余资源,会进一步对北京地区其他便利店品牌起到帮助作用。”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市场规模大,回报高,是资本看中便利店行业的主要原因。目前来看,便利店行业发展趋势良好,但快速上升的营业成本和鲜食领域的竞争,仍将是盈利痛点。

资本疯狂涌入

在无人货架的“潮水”退去之后,资本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回到传统便利店领域。

3月,西安的“每一天便利店”获得2亿元A轮投资,领投方为春晓资本;4月,福建“见福便利店”获红杉资本投资2.4亿元。此外,北京“131便利店”、武汉“Today便利店”、1号生活旗下“云兜便利店”也都获得了投融资。

而在此前,资本对便利店行业态度较为谨慎,2017年,公开的仅有便利蜂、好邻居获得资本的青睐。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王洪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资本心态转变,这是由于经历了无人便利店的泡沫之后认为传统便利店是一个好的赛道,不能再犹豫,也做好了中长期布局的准备。”

事实上,不仅风投资本,一些线上资本在对大卖场业态整合完毕后,也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便利店行业。京东今年底的目标要达到每天新开1000家京东便利店,苏宁小店也开启扩张模式,预计全年开5000家门店。

但利用三年时间开设168家门店的邻家便利店一经关停,让行业人士看到了规模之下的隐患。

昭邑零售咨询首席分析师、增便利智慧零售CEO刘晖告诉记者,如此大规模的便利店企业,资金链一断就失去了生存能力,说明邻家便利店在追求规模效应的同时,关于零售行业的基础没有做好,缺乏造血能力。

“由于成本的不断增加,如今便利店不能单纯追求规模效应,也应保证单店盈利。根据阿米巴原则,每个店哪怕盈利一块钱,大趋势也将是盈利的。邻家便利店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不注意这个重点,后续还会有企业出现这样的问题。”刘晖说。

某便利店休闲食品供应商也对记者透露出了这种担忧:“规模一般作为零售企业的备书,增加便利店企业的议价能力,有的企业规模越大,回款周期就越长。但是在便利店没有盈利能力时,背后资金链出现问题,供应商的货款就得不到保证,进退两难。”

记者了解到,目前受累于邻家便利店关停而遭受损失的供应商数量与货款金额暂无官方数据,根据供应商自发统计,目前已经有超过110家供应商损失共计6000余万元,而根据相关媒体报道,邻家股东估算出的总共涉及欠款过亿元。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也对此事发表意见称:“这次事件属于行业个例,并不会影响便利店行业的发展。但也给行业带来警示,便利店的发展需要稳扎稳打,关注经营的基本功和门店的盈利性,建立良性的资金循环。”

目前,包括全时、苏宁小店、罗森等品牌便利店均表示愿意接纳前邻家员工,而邻家便利店也正在寻找接盘方。

文志宏告诉记者:“此时又要到了比拼资本的时候了,邻家便利店的门店资源位置较为优越,对于其他北京地区的便利店品牌来说具有相当的诱惑力,吸收这些门店,也能够迅速在北京地区形成规模效应。但规模扩充的同时,如不注重盈利问题,则会有重蹈邻家覆辙的风险。”

压力与日俱增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便利店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日渐增长的地产租金和人工费用。

某便利店企业负责开店业务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以北京回龙观为例,一家商铺的年租金在50万元左右,硬件投资包括货架、装修等会控制在50万到70万元左右,员工人数视门店规模而定,人均工资在4000元以上,且人工成本在逐年增加。在短时期内根本得不到回报。”

他表示,目前便利店品牌在规模扩张期很难实现整体盈利,因为只有达到相应规模,才能将成本降到最低。“有了规模,采购与供应商谈判时能够有底气去提高毛利空间,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店铺密度集中,方便管理,营运成本也能够得到降低;物流成本由区域内多家店铺均摊,也能得到相应的节约。但前提是运营模式与产品结构能够支持起盈利模式,模式不对,不能造血,就会出现邻家那样的情况。”

零售专家丁利国向记者表示:“即便资本能短期之内推动便利店的规模化,但是背后的开店经验、品牌建设、商品开发以及供应链等方面的能力,却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去积累。”

而在便利店毛利最高的鲜食领域,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根据《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数据,目前我国便利店品牌生鲜及半成品占比仍较低,不少便利店品牌即食销售占比低于10%,而日本市场便利店生鲜及半成品占比为30%~40%。据了解,目前有不少便利店品牌如猩便利、见福便利、苏果等均在自建鲜食工程,以提高鲜食占比。

对此,文志宏告诉记者:“鲜食毛利较高,一般在30%~40%左右,是便利店企业的主要盈利点。目前来说,本土便利店品牌自建鲜食工厂,是符合发展趋势的。但这种重资产模式意味企业要进行大量的成本投入,对门店基础、鲜食运营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

此外,便利店在鲜食领域,还面临着不少跨界竞争,各大外卖平台、到家服务平台以及新兴业态正在成为便利店鲜食的劲敌。根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白领商务细分市场交易规模超过了381.3亿元人民币,占整体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83%的份额,也就是说,外卖是都市白领就餐的头号选择。

文志宏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便利店企业要加大商品研发力度,研究适合商圈内主流消费者食用的鲜食产品。同时,建设鲜食工厂成本高企。有一种方法是同一地域的不同品牌之间,联合打造、共享工厂,这样也能共同降低成本,但基于不同品牌的不同需求,不易实现。”不过,文志宏也同时提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便利店企业充分利用上游供应商和第三方鲜食工厂,轻资产模式既能节约成本,也能使现有鲜食工厂的产能实现充分利用,当然前提要做好商品设计。”(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刘旺 孙吉正)

        电商宝商家社区 - 做电商,用电商宝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0 条评论

发表我的观点

取消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